之前曾寫了《正義聯盟 Snyder Cut》的第一部影評,簡述了這部電影迂迴曲折的背景故事。今天總算是把《正義聯盟 Snyder Cut》的第二部影評給寫出來了!在這篇影評,Kelvin會集中探討電影跟2017年院線版的幾個大分別、回應一些外界對電影的批評以及分享Kelvin個人對已被廢棄的《正義聯盟2》故事的一些想法。Kelvin也希望藉此機會,淺談一下Kelvin對華納兄弟在未來 DC電影的規劃和方向上的一些看法。
不一樣的《正義聯盟》
2017年上映的院線版遭到各大影評人和網友的口誅筆伐,評價比之前的《蝙蝠俠對超人》還要差,主要原因我在上部影評都有提過,就是後來頂上的 Joss Whedon把整部電影拍的不知所謂。Snyder Cut 頂著「原作」的口碑問世,很多人質疑只是換湯不換藥,但我可以告訴你,這根本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
更黑暗的存在
由電影的開幕已經可以感受到兩部電影的截然不同,那就是 Snyder Cut的氛圍明顯比院線版的更沉重和黑暗。還記得院線版開幕中小男孩訪問超人的情節嗎?那一幕就像整部電影格調的縮影:輕鬆和帶有希望。而 Snyder Cut的開頭卻是另一種格調:承接著《蝙超》的結尾,超人被殺,他的哀嚎傳遍了整個地球,甚至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母盒(Mother Box),響向了敵人進犯的警鐘,呼應了 Lex Luthor在前作的結尾所說的: “The bells are alreday been rung, and they’ve heard it. Out in the dark, among the stars. Ding dong, the God is dead!”。
從電影的開頭就可明顯看出兩部電影風格上的南轅北轍,隨著電影的推進就表現的更明顯。Zack Snyder並不畏於表現故事的黑暗和血腥,電影中斬首、斷肢、流血的鏡頭幾乎每場打鬥戲中都有出現。畫面的色調更灰暗,特別是最終戰鬥的場面不是橙紅色的天空!Whedon版本中的低級趣味笑話也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Zack Snyder式的幽默,在令人會心一笑的同時不影響電影的整體風格。
「別指望了,蝙蝠俠」
為什麼院線版受到很多 DC粉絲的厭惡?因為它令前兩部電影鋪排的功夫都付諸流水了。還記得在院線版中蝙蝠俠在片頭追捕天啟魔(Parademon)的一幕嗎?除了要吐嘈為什麼蝙蝠俠要花這麼大的功夫才能收拾一隻天啟魔外,這其實也違反了蝙蝠俠本身的人設。因為明明在《蝙超》中 Bruce已發過 Knightmare的惡夢和得到 Lex Luthor的威脅,以他謹慎行事的性格和曾在墓前對 Clark許下保護地球的承諾,他應該早早就為天啟魔的入侵做好準備吧!怎麼可能在捉到一隻天啟魔後才說「噢!敵人來了,讓我現在才可找其他人組團吧!」。這不是很不合理嗎?而在 Snyder Cut中,蝙蝠俠的人設恢復正常。我們看到他在 Clark死後便一直致力尋找其他超級英雄合作。
當然2017年院線版在劇情上面對的批評遠不止如此,其中一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就是荒原狼(Steppenwolf)稱呼母盒作「母親」了。電影從沒解釋過這個地方,雖然一些資深漫畫迷曾指出荒原狼的母親 Heggra被困在母盒裡面,所以荒原狼叫媽媽其實真的是在叫他媽。不過 Whedon你完全沒在電影中解釋過就指望入場觀看的觀眾自行領會?更別說入場的很大部分都不算是 DC漫畫的忠實粉絲。另外一點被人詬病的就是荒原狼對待母盒的態度了。在院線版中雖然交待了荒原狼想透過收集三個母盒來征服地球,但在電影中完全感受不到他對這件事有多認真。除了常常看到他嬉皮笑臉好像在玩遊戲外,連他要征服地球的原因都沒交待。是為了榮耀嗎?還是只是自得其樂?電影都沒明確交待。相比之下,Snyder Cut對於荒原狼的塑造就顯得更完整了。
Snyder Cut的成功某程度上是因為其豐富了反派的內涵,讓他不至淪為庸俗、只為毀滅世界存在的壞蛋。荒原狼的背景在電影中得到相當的解說:曾經背叛主人的他為了重新得到信任而要摧毀十萬個星球補償,而征服地球就是為了可以回家。在這樣的設定下我們也感受到荒原狼在 Snyder Cut中表現的認真著緊,起碼他不會說什麼 “You will love me, you all will”的廢話,搶母盒時都是乾淨利落不會兒戲的。當然這樣設定的另一個原因是要引出超級反派達克賽德(Darkseid)和超級武器「反生命方程式」(Anti-Life Equation)。達克賽德的出場除了讓故事更豐富立體外,亦是為續集留下伏線鋪路。可以說,《正義聯盟》是整個 DCEU中最重要的作品,是連接所有系列電影的橋樑。
「他從沒跟團結一致的我們戰鬥過」
《正義聯盟》本該是介紹新英雄角色的絕佳機會,最後卻因 Whedon的愚蠢落得失敗下場。在院線版中雖然有六位超級英雄,但觀眾看起來唯一有貢獻的卻只有復活的超人。新角色鋼骨(Cyborg)、閃電俠(Flash)、水行俠(Aquaman)淪為路人甲;蝙蝠俠和神奇女俠(Wonder Woman)也被硬改成智障。就算五人組隊也完全感受不到團隊精神,更像是一班臨時湊合的烏合之眾。Snyder Cut則撥亂反正,重新塑造每位角色的角色弧(character arc),把他們成長/改變的故事呈現,亦讓觀眾認識到真正的正義聯盟。
“My Broken Boy”
要數轉變最多的角色,必定是由 Ray Fisher飾演的 Victor Stone/鋼骨了。遙想院線版上映不久後就傳出 Ray跟 Whedon鬧翻了,Ray甚至公開指責 Whedon,為口碑本就不好的電影再蒙上一片陰影。但現在看來,Ray的怒火中燒並非無中生有,甚至令人同情,因為在院線版中的鋼骨只是個沒有靈魂的工具人。
而在 Snyder Cut中,我們終於看到鋼骨這位英雄背後的全貌。Victor本是一位就讀高中的天才學生,除了是電腦奇才外亦是美式足球隊的隊長,可是一次交通意外卻奪去了他母親的性命,他自己也危在旦夕。絕望的父親 Silas Stone無力挽救兒子的生命,心急之際想起了之前發現的外星科技 — 其中一個母盒,並利用母盒把 Victor 救活,代價卻是 Victor變成了半人半機械的「怪物」。
Victor本是個熱心腸、樂於助人的青年。他曾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知道朋友的父母剛失去了房子,Victor為無法專心考試的她駭入學校系統修改考試成績。但母親的死以及父親自私的決定卻讓他對世界充滿恨意。在這個數碼化的世界他擁有絕對操控和無所不知的能力,但他明知世界有難也選擇迴避,甚至對女俠說出「去他的世界!」”Fuck the world!” 這樣的指控。遭逢巨變的他無法接受,只好遷怒於這個世界。
是什麼驅使他後來挺身而出呢?其實就是他自己。上面說到 Victor本是個熱心助人的好人,就算他變成了鋼骨後這點也沒改變。在電影中曾有過一幕: Victor透過閉路電視觀察一個單親媽媽獨自養兒的苦況,並在她於櫃員機提錢時駭入銀行系統幫助她。這正正反映了 Victor其實從未改變,只是因為無法接受身體上變成一個「怪物」而憎恨世界,內心卻由始至終都是那位善良的 Victor。所以當他得知父親被天啟魔捉走後便立即加入了蝙蝠俠的團隊前往營救,他對父親的愛始於如一。
在父親為標記母盒而壯烈犧牲後 Victor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想利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世界。他不想辜負父親的意志,決意要好好運用自己的與別不同。電影對 Victor的成長著墨甚多,由一開始的 “Fuck the world” 到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 “use these gifts”,首尾呼應令他的角色成長更完整和立體。在最終決戰中和母盒的單獨對峙也顯示出他在正義聯盟中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只有他才能分開三個母盒),亦為這個角色的成長畫上完整的句號:加入正義聯盟後同伴的溫暖填補了內心的空洞,”I’m not broken, and I’m not alone.”。
“You are Brilliant Man, Absolute Best of the Best”
院線版對很多參演的演員來說相信都是個惡夢,因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批評。除了 Ray Fisher的鋼骨外,由 Ezra Miller飾演的 Barry Allen/閃電俠是又一個被觀眾和影評人猛烈評擊的角色。院線版中的閃電俠猶如弱智,除了著名的 “Brunch” 爛 gag外,還有拯救存在意義不明的俄羅斯家庭、在蝙蝠洞中如小孩般亂跑的「傑作」。(寫到這裡又要罵 Whedon你腦袋是裝屎的嗎?)
Snyder Cut中的閃電俠年紀雖然同樣年輕,但並不像院線版中天真貪玩的小朋友,而是一個尚未成熟但願意擔起重任的少年。Barry的背景故事在 Snyder Cut中同樣得到大量描寫:和 Iris的首次見面以及探望父親的場景側面反映出 Barry的孤寂和缺乏愛,但他同時保持正面。和鋼骨不同的是他早已掌握好自己的能力並在戰鬥中多次運用,並清楚自己的優點和定位。在戰鬥中他主要擔任輔助的角色,例如在隧道戰中他便和鋼骨一起拯救人質,打怪的部份交給蝙蝠俠和女俠。
但要數閃電俠的脫胎換骨,還是要提到電影的最終戰鬥。在這場戰鬥中,Barry被分派的任務是不斷繞場跑以儲蓄電流,在關鍵時刻透過物理接觸把龐大的電流傳遞給鋼骨,讓他擁有足夠的能量闖進母盒內部以分開三個母盒。就在鋼骨準備就緒的時候,Barry不幸被天啟魔的炮火擊中而受傷。為了不讓同伴因擔心他而分心,Barry謊稱自己只是一時回不了氣才會倒下,休息一會就可以。這其實就表現了 Barry的成熟,亦是其成長的證明。不過就是因為 Barry的倒下令三個母盒得以成功結合。陸地被母盒的衝擊波摧毀,爆炸波開始擴散,相信所有觀眾都以為正義聯盟已經輸了,就在這個時候,Barry站出來了。
這裡要怪責 Barry我覺得是有點勉強的,因為會被擊中不是他所能預料的。但無論如何,我相信 Barry應該是有自責的,而這份自責源於他對團隊以及這個世界的責任感。Barry的父親曾勸喻 Barry不要再為了幫他翻案而浪費時間。因為在他心中,Barry是他最優秀的小孩,所以不應為了他這個餘生注定坐牢的人奔波,他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他可能未曾想到 Barry的理想便是為他所愛的父親沉冤昭雪。所以在最後,Barry對父親的回應是儘管他已經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之一,是 “one of the best of the best”,他仍然不會放棄救他的想法。
神速力(Speedforce)這項閃電俠標誌性的能力亦在電影中被展示出來,Barry硬是把時間回溯,為正義聯盟帶來了勝利。可惜的是不會有人知道 Barry為了反敗為勝而突破自身極限,但想到他能回應父親的愛,相信 Barry也不會介意吧!
“You Fulfilled Your Promise”
在院線版中被黑得最慘的角色必定是蝙蝠俠。就在一年前上映的《蝙超》中,蝙蝠俠還是那個單挑超人、隻身解決十數個恐怖分子、肉身對抗毀滅日(Doomsday)、站在人類之巔的男人。但在一年後的院線版上,他的存在意義卻只有搞爛 gag。在對打荒原狼時,他說出了 “Jesus! He’s tall!” (拜託!你可是曾經打過 Doomsday的男人!)。當然還有最經典(臭名昭彰)的 “Someone’s definitely bleeding now.”。Whedon可能只是想引觀眾笑啦,但我真的不覺得好笑…… 除了做小丑外,蝙蝠俠的戰鬥力被大幅削弱,連一隻天啟魔都打不過。最要命的是他彷彿失去了領導能力,整個正義聯盟都好像不聽他命令似的。這種反差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其實在 Snyder Cut中看到的蝙蝠俠感覺上還是偏弱的,可能是我太習慣漫畫中單挑達克賽德的蝙蝠俠,但撇除戰鬥力層面上的考量,我們終於看到那個熟悉的蝙蝠俠。除了像在《蝙超》中一樣有勇有謀外,蝙蝠俠這次還展現了其優異的領導能力和領袖風範。在對於該復活超人與否的議題上,Bruce以團隊領導者的角色力排眾議,堅決下令要復活超人;在最後一個母盒被搶走,眾人正專心備戰期間,他又說出了 “He’s never fought us, not us united” 來鼓舞人心;他亦想出了完善的作戰計劃,讓所有成員都有明確和適合的定位角色。可以說,Snyder Cut完美還原了漫畫中蝙蝠俠是正義聯盟第一人的角色。
在 Snyder Cut中,蝙蝠俠算是一個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他在電影中沒有什麼太大的成長或改變。但如果綜合前作《蝙超》和本作來看的話,蝙蝠俠的轉變不亞於鋼骨和閃電俠。在《蝙超》中的蝙蝠俠是個極度理性且不相信希望的人。他深信超人對地球是個威脅,在哥譚市長期的行俠仗義所受到的打擊令他失去了相信他人的力量。但其實在《蝙超》結尾 Bruce已有些微的改變,只是沒有很明確表達出來。而在 Snyder Cut中,我們看到他對超人的信念是毋庸置疑的,就算 Alfred多次質疑他盲目的信念,他也從不質疑自己的想法。從一個多疑無情的蝙蝠俠,到現在相信他人、相信希望,蝙蝠俠在性格和思想上的轉變是十分巨大的。這裡我也不得不佩服 Zack在系列作品中鋪設的連繫,讓《鋼鐵英雄》、《蝙超》、《正義聯盟》成為真真正正的 Zack Snyder三部曲。
“Hate is Useless”
在Snyder Cut中,神奇女俠和水行俠是兩位比較失色的角色。兩位的人設在電影中回復正常,女俠不再是賣弄性感的女角,水行俠也不只是海灘上的模特兒。兩人在電影前期都有各自的表演時刻:例如女俠單槍匹馬阻止了恐怖分子的自殺式襲擊,當中的慢動作鏡頭真的令人熱血沸騰;水行俠也有了更多背景故事描述,像是 Vulko把 Arthur母親的戰甲交予他,希望他能肩負保衛地球的責任。在電影中期兩人甚至還有一段亞馬遜(Amazon)和亞特蘭提斯(Atlantis)的歷史交流是挺有趣的。可惜的是在電影後期兩人都淪為和荒原狼打鬥的打手角色,沒有太多表演機會,風頭都被其他角色搶過,算是比較可惜的。
“They Wanted Me Back for a Reason”
超人的復活是全劇的轉折點,是正義聯盟的孤注一擲,畢竟沒有人完全掌握母盒的力量,沒有人知道是否真的能成功復活超人,亦不知道超人是否還是熟悉的 Clark Kent。果不其然,超人在復活後感受到鋼骨(或者說是母盒)的敵意而向正義聯盟發出攻擊。關鍵時刻 Lois Lane趕到,其出現令超人恢復記憶。
說起 Lois就不得不提 Whedon是如何侮辱了這個角色。在院線版中,Lois的角色是蝙蝠俠的 “Big Gun”,只是用來冷靜超人的工具。她在超人死後如常工作,除了那刻意為之的悼念鏡頭便絲毫感覺不到她對超人之死有什麼感受。Whedon還好死不死地加進了她跟 Martha開情色玩笑的情節,把好好一段鋪排了三部電影的關係變得不倫不類,亦是對 Lois這個角色極不尊重。
還好在 Snyder Cut中我們可以見回那個深愛著 Clark的 Lois。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蝙超》的結尾中 Martha告訢了 Lois Clark準備向她求婚呢?試想像你的未婚夫/妻突然去世你會有什麼感受?Lois在 Clark死後戴上了未亡人的戒指,更遲遲未能走出 Clark離開的陰影。她每天都會到超人之碑悼念 Clark,日子多到都跟那邊的警察變得熟絡。Zack對於超人復活一幕的佈局可謂費盡心思,只因那一幕完全是關於 Clark跟 Lois之間的浪漫。Lois終日望夫,也昐到 Clark回來。這幕相信也感動了不少觀眾。
復活對於超人的意義在於他終於接受了自己是地球的守護者,亦真真正正把地球視為其家。超人復活後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 Kent Farm,他的老家。屋外的千秋、花叢間翩翩起舞的蝴蝶,一切對他而言是多麼的熟悉。小時候母親曾對他說 “If the world’s too big, make it small.”。他的世界不用很大,只要能保護好心愛的人,和她開開心心地生活就已經足夠。擊退敵人除了是要保護地球外,亦是要保護他心愛的人。步進太空船,耳邊響起兩位父親的循循善誘,穿上代表回到家中的黑色氪星服,歸來的是地球的 Clark Kent。
一般人不懂的正義
當電影釋出後普羅大眾的反應都是正面的,更別提等待了三年的忠實粉絲們。就連一向反 Zack的 Rotten Tomato都給出了71分的高分(順帶一提,觀眾評分是94分)。儘管好評居多,但我在網絡上卻依然看到有不少人批評這部電影,他們的論點主要圍繞三方面,所以我便想回應一下這些意見。
與粉絲的告別
整部 Snyder Cut片長242分鐘,整整四小時,亦令很多人對其避之則吉,網絡上亦充斥著「這麼長的電影怎樣看啊」、「難怪當初戲院上映不到啦」等等的評論。
沒錯,這是一部四小時長的電影,但同時它也是一部在串流平台上映的電影啊!沒有人叫你一定要一次性的看完整部電影,你累的話隨時可以暫停啊!你會一次過在 Netflix上看完 The Witcher嗎?至於有些人說四小時長的電影不可能被批准在戲院上映,他們是說得對的。Zack很希望電影可以在 IMAX戲院上映,但他本人也承認四小時的電影很難排檔次,就算能上映都要設中場休息。但別忘了,我在第一部影評就提過 Zack曾應華納的要求把電影的原版剪成三個半小時,亦願意把電影再精簡成三小時的版本。所以 Zack是完全可以把電影時長大幅縮短(補拍鏡頭只有約五分鐘長),「電影原本版本在2017年不可能上映」的論點因此不成立。那麼到底為什麼 Zack仍然要把電影剪成四小時長呢?
我想很可能是因為 Zack把電影當成是送給粉絲的餞別禮吧!如果不是有這班熱愛自己電影的粉絲,如果不是他們自發發起 #ReleaseTheSnyderCut的活動,如果不是他們自費各種宣傳一直替自己發聲爭取的話,Snyder Cut這部電影根本不可能面世。試問 Zack怎可能不感動,不想回報一直支持自己的粉絲呢?他能做到的只有把電影拍得盡善盡美,盡可能把所有鏡頭片段都拿出來給粉絲看。我想很多人在看的時候總會對某些情節感到莫名其妙,但對於一直支持 Zack的鐵粉來說,這些全都是 Zack送給他們的禮物。Zack在這次重製分文不收,因為他並不把其視作賺錢或商業機會。我們這輩子很有可能看不到《正義聯盟2》的出世,所以 Zack便用這份最衷心的謝意向粉絲告別。
一流的導演用鏡頭說故事
另一個常見的批評是電影充斥著慢動作,數量之多甚至讓人感覺是在濫用。美國媒體 IGN甚至特地計算整部電影慢動作鏡頭出現的總時間,結果是24分鐘7秒,即大約總電影時長的10.35%(撇除片末名單)。這是個驚人的數字,也難怪有這麼多人挑剔這一點,因為真的太多了!
不過我個人倒是十分喜歡看 Zack的慢動作,早從《戰狼300》開始他便把慢動作運用得出神入化,在整個荷里活中我甚至認為 Zack是操控和拿捏鏡頭位置的最好的導演之一。劇中有不少鏡頭都十分美輪美奐,基本上可以直接截圖當電腦桌布了。電影風格這東西本純屬個人喜好,你可以不喜歡 Zack用這麼多慢動作,但你不能否認他掌握鏡頭的功力已達大師級。這不是每個導演都拍得出的,不然你去看看院線版?至於說用慢動作拖時長的評論就更荒謬了,人家才沒你這麼陝隘好嗎?
曾聽過一句話:「說故事,三流的導演用對白,一流的導演用鏡頭」。Zack對於光線和鏡頭語言的運用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舉個例子,在片頭 Lois前往超人紀念碑悼念超人整段沒有一句對白,但背景音樂是由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演奏的 Distant Sky。Distant Sky在西方國家很常被用作婚禮的主題曲,加上路邊的鮮花、手上的婚戒、走過的長通道,像不像是一個婚禮場景?但可惜的是鮮花早已枯萎、Lois也是孤身一人。不用一句對白,只運用鏡頭語言,Lois在滂沱大雨中仰望超人雕像,腦海中可能想像著無數和他幸福的時刻,但現實我們只感受到她的孤寂和悲涼。
又例如 Barry和 Iris的初次相遇。這段基本上全是慢動作,但卻讓人感受到兩人情竇初開、一見鍾情的甜密。在兩人相遇的一瞬間,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因為兩人眼中只有彼此。背景播放著 Rose Betts演唱的 Song to the Siren,歌詞大意是我情難自禁的被你吸引,站在這裡等待著擁抱你。優美的歌詞配上宛如時間靜止的畫面,這不是慢動作,而是真愛相遇時渾然天成的浪漫與不捨。
就算是 Arthur救了漁民後步出酒吧的一幕也極具深意。在這個時間點 Arthur還未成為亞特蘭提斯之王,但波濤洶湧的海浪像是歡迎屬於它們的王者歸來,加上同樣是由Nick Cave & The Bad Seeds演奏的 There is a Kingdom,暗示著 Arthur海洋之王的身份,絕對不是單單的耍酷。看電影不是只有爽快的動作場面或特效酷炫的畫面才值得欣賞的。有時簡單的鏡頭切換,配上適合的音樂,表達的訊息可以比千言萬語要多。
不懂的人請閉嘴
第三項評論,亦是讓我最感到憤怒的一項,就是看到網上有些人說:「主要情節跟2017年的一模一樣吧!還不是同一部電影?」。
讓我憤怒的原因是這些人在不懂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就肆意作出批評。沒錯,兩個版本的情節走向是差不多一模一樣,但可別忘了,Snyder Cut才是原來的正版,院線版是 Whedon修改 Zack的原版後上映的。這次 Snyder Cut只補拍了五分鐘的額外鏡頭,其餘片段全是用2017年初拍的。簡單來說,Whedon只是挪用了 Zack的創意再加上恐怖的修改和剪輯而製成2017年的院線版,但由於這個版本較早問世,所以令很多人誤會了這個才是原版。
說實話,Zack這次只是把一套4年前本就應問世的電影推出,那些說 Snyder Cut的情節跟院線版一模一樣的人實在是本末倒置。本來院線版就是魔改 Snyder Cut原本的故事後推出的,所以根本不存在「Snyder Cut跟院線版一模一樣」,而是應該說「院線版把 Snyder Cut的故事改得不知所謂」。2017年版本根本不是 Zack的作品,把兩部電影如此比較真的令人氣憤。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還自以為是。面對一知半解但自以為是的人,最重要是我們能把持心中的真相,不要讓它在無理抨擊下沉沒。
未能完成的《正義聯盟2》
如無意外的話 Snyder Cut將會是 Zack為 DCEU拍的最後一部電影。本來在想可能 Snyder Cut在串流平台上表現亮麗會令華納回心轉意,讓 Zack把系列拍完。但華納方面表明無意繼續《正義聯盟》系列,讓不少人十分失望。Zack早在2017年就已經把整個《正義聯盟》三部曲的藍圖構思好,網絡上也有不少人對其作出解讀。大家如果有興趣知道 Zack原本的計劃,可以觀看 YouTuber Buried Allen或是大聰看電影,他們作的解說是我看過最有水準的。
不過近日有消息流出有粉絲自發把原本《正義聯盟2》和《正義聯盟3》的劇本製成動畫,名為 The Dreamscapes of Justice League: A Motion Comic。我想說的是:Zack的粉絲實在是太屌了!在華納選擇再一次無視 #RestoreTheSnyderVerse的訴求,以自大和短視回應粉絲的心願,粉絲們也不忍耐了。你不去做嗎?那我們就自己去做。這班粉絲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華納近年的營運方針實在令人莫名其妙,甚至讓人有種愈走愈錯的感覺。從2017年便開始跟粉絲對著幹,之後數部電影的評價也不如理想。連登曾有巴打名言:「DC電影的特色便是互相矛盾,互相衝突」。Marvel電影宇宙的成功絕非僥倖,背後作出的規劃和付出的努力都是難以估算。很多人都說 Marvel的成功是因為所有電影都有 Kevin Feige作統籌,確保電影主線走向都沒有偏離既定的大方向。華納本身希望複製 Marvel的成功並找來 Zack當 Kevin Feige的角色,但他們卻對 Zack沒有足夠的信任,經歷過兩部電影的失敗就把 Zack拒之門外。君不見 Marvel都有不少爛戲,例如 Iron Man 2我覺得是爛中之爛,但 Marvel對 Kevin Feige沒有動搖的信任成為了兩間公司之間的差距。
年頭華納更宣佈會重啟超人電影,並有傳會找來黑人演員 Michael B. Jordan出演。這個…… 我不是說 Jordan不是個好演員,但華納你不會是為了政治正確而要搞一齣 Black Superman吧!早在2017年華納高層便為了年終獎金強推院線版《正義聯盟》,到現在又是一班自以為是的高層選擇與粉絲為敵。DC經營多年的超人、蝙蝠俠、綠燈俠等超級英雄形象深入民心,但華納仍然可以把一手好牌打爛。華納一日仍是由這班無能的高層掌權,其超級英雄電影也難以有起色。
「我們活在一個榮耀早已不復存在的社會」
Henry Cavill曾說過他希望繼續擔任超人一角;Ben Affleck雖然在2019年宣佈辭演蝙蝠俠一角,但這次他願意頂著壓力義助 Zack進行補拍,證明他心中仍有蝙蝠俠這個角色,要他回歸 DC絕非不可能。事實上,在這次 Snyder Cut我們可看到 Zack跟不少演員的關係都非常好。補拍場景中 Ben Affleck、Ray Fisher、Ezra Miller、Amber Heard這些院線版就有出現的角色不多說,就連原本不關事的Jared Leto都願意來客串小丑。要知道 Jared在《自殺特攻隊》中的演出可是受盡千夫所指的,他承受著的壓力必定不小,但是他依然答應了 Zack的邀請。在武肺疫情期間仍能請來這般陣容進行補拍,可見 Zack在演員間的人緣極好。
當然補拍場面很明顯也是 Zack在為粉絲服務,畢竟網絡上想看 Batfleck和 Jared小丑對手戲的聲音一直也不少,這次也算是完了粉絲們的心願。題外話:Jared Leto這次的演出令人驚豔,和蝙蝠俠的互相嘴炮也讓人大呼過癮,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說髒話的蝙蝠俠!事實證明,DC超級英雄電影不缺好演員和好導演,缺的是有最終決策權的高層的腦袋(傳聞《自殺特攻隊》也有一個Ayer Cut,網絡上也開始有 #ReleasetheAyerCut的聲浪)。
藝術和金錢的角力好像從未停止過。一方面電影製作公司希望把他們賺取的利益最大化,不惜犧牲電影的內容和觀賞度。院線版就是打著正義聯盟的旗號吸人眼球,內裡卻被華納肆意篡改的不堪入目。但華納並不在乎,他們的目的只有賺錢,可是當電影票房不如理想時卻把責任全推到製片者身上,自己妄想一塵不染。粉絲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他們要求華納釋出 Snyder Cut時卻遭到華納的冷眼相待。要不是 AT&T收購了華納,以他們的氣度相信 Snyder Cut真的沒有問世的日子。到了 Snyder Cut終於成事了,華納卻一再搞小動作挑釁粉絲的情緒,沉溺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中,令人更對其狂妄自大感到絕望。
或許那句著名的 “We live in a society, where honour is a distant memory.”一方面是 Zack在自嘲蝙蝠俠(他自己)竟然淪落得要跟小丑(華納)合作,另一方面就是要告訢華納:你們才是那個眼中只有利益,內心沒有一絲榮耀的小丑。
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嗎?
你的訂閱是對我的讚賞,也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寫下去。歡迎你留下你的電郵,當我發佈了最新的文章後會第一時間通知你的。